第(1/3)页 苏言在接收这首《送别》之前,还不太能理解,为什么《北京东路的日子》已经是很经典的毕业歌曲了,但在自己潜意识中,还有其他歌曲,甚至是断层式碾压它的存在。 但现在,苏言知道了。 因为这首歌名字叫送别…… 前世,借宿在亲戚家的苏言,因为有一副好嗓子,所以被选上了六一歌曲合唱的领唱。 而领唱的那首歌曲,就是《送别》。 为他们编排这个合唱节目,并教他们唱这首歌的,并非学校里的任教老师。 而是几个即将毕业,学习教育即将毕业的大学生。 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是个二年级的孩子,哪怕站在舞台的最前方,和同班一个很喜欢的女孩同样作为领唱,他们牵着手,用稚嫩的声音演唱着——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”,也不知道这首歌代表着什么。 直到许多年以后,从亲戚家离开,一个人开始流浪。 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背着吉他回到自己的出租屋,翻看那一张为数不多关于温存记忆的六一汇演时候的照片。 才有会那样的感慨——初唱不识曲中意,再听已是曲中人。 关于这首歌,据说是这样的创作背景。 某个冬季,大雪纷飞。 作词人的好友站在凄凉的沪城,与作词人作别,“叔同兄,我家破产了,咱们后会有期。” 说完之后,他便挥手作别,泪洒雪地,连作词人的家门都没有跨进。 作词人看着离别好友离开的孤单背影,站在雪地许久许久,回屋之后,就有了这样的一首——送别。 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 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 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 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 如果说,《北京东路的日子》,是一群高三学生,用稚嫩和青涩的经历,谱写的一曲青春离歌。 那么《送别》,就是一个大师,用古典诗词中的清词丽句,与西方民谣曲调结合,达到了情趣意境出于天然,而不见斧凿之痕的高度,最终创作出来的无可替代的经典! 虽然是神作,而且苏言有种想要尽快将这首歌演唱并发布的冲动,但显然暂时不是最好的时机。 所以最后,苏言只能将这首歌暂时藏到自己脑海中,期待某一天,将它发表,并再度惊艳歌坛…… 第(1/3)页